《*帝内经》里用了8个字形容秋天的状态,叫“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。意思就是秋日天高风急,大地清肃明净,空气中的水分减少,变得凉爽干燥,若干燥严重,影响到了人体健康,就成为了六淫邪气中的“燥邪”。
燥邪容易伤及人体津液,尤其是对免疫力随年龄减弱的老年人。当津伤达到一定程度,便会津伤化燥转成内燥。内燥的一般症状为:肌肤干燥、口燥咽干、喉痛、干咳、无痰、咯血等,严重的还可引起肠燥,导致便秘。
抵御秋燥带来的伤害,应该从内到外做好润燥功夫。
01、饮食润燥
对付秋燥要先从饮食开始,根据“燥则润之”的原则,秋天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润肺、生津止渴为重。
1.润肺脏:银耳莲子羹
《中华本草》中,对银耳功效的表述是:“滋补生津,润肺养胃。主虚劳咳嗽,痰中带血,津少口渴,病后体虚,气短乏力。”银耳是滋阴润肺的头等食材,而莲子向来是补养元气的珍品,两者搭配能起到很好的养肺润燥、健脾养胃、益气生津之效。我国著名的中医皮肤科专家陈彤云陈老今年已经98岁高龄,仍然身体健康、面色红润、皮肤光滑、皱纹很少,她的保养秘诀就是每天吃一碗银耳莲子羹。
做法:准备银耳50克、莲子30克。银耳用清水泡发,去除根部杂质撕成小朵,莲子用清水泡两小时。烧水后把莲子提前放进水中煮片刻,接着再放进银耳,煮沸后,用小火慢熬至银耳融化黏稠,加入冰糖或者蜂蜜调味。
2.润肠胃:山药莲藕汤
山药性味甘平,功能益气养阴、补肺健脾益肾,有“小人参”的美誉。而俗话常说“秋藕最补人”,莲藕有润燥止咳、养阴清热的功效,是秋季进补的佳品。肉类中,猪肉与鸭肉是滋阴的,猪肉有补肾滋阴、养血益气之功,所以将山药、莲藕、排骨一起炖煮,可以帮助我们调补在夏季里虚弱受损的脾胃。
做法:准备排骨克、莲藕克、山药克。将莲藕、山药洗净、切块;排骨洗净,水开后放入排骨焯去血水,将焯好水的排骨放入汤锅,加入适量清水、姜片、葱段、大火烧开后加入莲藕、山药,再次烧开后转中小火,慢炖1小时,最后加盐调味即可。
3.润眼睛:枸杞菊花茶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枸杞久服坚筋骨,明目安神。”菊花则能散风热、平肝明目,常用于肝经风热所引起眼睛红肿,以及长时间用眼过度、久视伤血而导致眼睛干涩、肿痛等问题。
取菊花10克、枸杞10克,加入热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。喝完茶后,嚼服茶里的枸杞。
4.润喉咙:罗汉果水秋冬空气干燥,易出现咳嗽、嗓子干痒等不适。罗汉果的功能有清肺化痰、止渴润喉,能够改善肺阴不足、痰热互结而出现的咽喉干燥、咳嗽口干等。当感到嗓子不舒服的时候,可以取罗汉果半个,然后将其切碎,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,频频含服,能养阴利咽、止渴润喉。
5.润肌肤:黑芝麻糊《饮膳正要》里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。”这里的麻,指的就是芝麻。可将新鲜芝麻炒熟、碾碎,微拌些盐,装入小瓶,平日饮食间撒在白饭或稀粥里,或每日冲服两汤匙,制成芝麻糊后食用,其养血的功效对皮肤粗糙、毛发干燥有很大的改善作用。
02、艾灸滋阴
秋季养生调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滋润、宁神为主,忌耗散,辅以补养气血。
常灸脐下三寸的关元穴、脚踝最高点往上三寸处的三阴交穴,以及脚底的涌泉穴,能够补气养血、调和阴阳。
关元者,关其元精之门,闭而储藏之谓也。“秋灸关元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养生法则之一,秋季艾灸关元穴的作用就是把元气保护住,使其不外泄,正好符合“秋收”的原则。
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交会穴,灸之可调节肝经、脾经及肾经的三经之阴,是人体的滋阴大穴。
涌泉在脚心,是人体最低的位置,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,艾灸这个穴位可滋阴降火、宁神安眠,并且能强肾益精。
有人担心秋天艾灸会“燥上加燥”。其实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。很多人单纯认为它是火,是热,只是用来补的,事实上,艾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。
《医学入门》里提到:“虚者灸之,使火气以助元阳也;实者灸之,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;寒者灸之,使其气复温也;热者灸之,引郁热之气外发,火就燥之义也。”只要方法对了,秋冬艾灸不但不伤阴,而且能平衡阴阳、养生防病!
秋冬艾灸须知:
①避免晚上太晚艾灸(最迟22点前就要结束艾灸);
②经常泡脚、搓脚,能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;
③易上火的体质,可以隔天灸1次或者灸2天停1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