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草茶这几年可是大受欢迎。每逢入夏,各大超市药房卖的花草茶几乎周周补货。
某宝茶叶上半年销售排名中,花草茶仅次于乌龙茶、普洱和绿茶,位列第四。
度娘上随手搜花草茶,条信息跑出来。搜花草茶配方,信息更是多达个。
事实上,自古以来花草茶就是爱美女士的最爱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花茶性微凉、味甘、入肺肾经,有平肝、润肺、养颜之功效。
近代医学也证明,饮用花草茶有祛斑、润燥、明目、排*、养颜、调节内分泌等功效。
可最近总听人反映,喝花草后有拉肚子、长口腔溃疡、胃痛等迹象……莫非这花草茶有*?
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洪蕾说,花草茶本无*,可是当它并不适合你吃时,就成了*。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陈培毅说,是药三分*,非要把花草茶当补品吃,饮过了量,就成了*。
症状一:决明子加胖大海喝到拉肚子
决明子和胖大海都能降血压?是的。但很多人喝了之后,会有拉肚子的问题。原因是决明子和胖大海虽然都有降血压等保健作用,也还有润肠通便作用,且两味药都属于药性寒凉,脾胃虚寒、脾虚泄泻的人特别不适合服用,老年人更应该慎用。
症状二:玫瑰配枸杞喝出口腔溃疡
性温的玫瑰花和性平的枸杞配在一起,本身没有问题,但如果是阴虚内热体质,喝了之后起到的效果就不是清火解*了,而是火上浇油。
症状三:野菊花加抗白菊喝出胃痛
很多体热的人,一直热衷喝菊花茶,说是菊花茶不仅清热解*,还适合长期使用电脑的“干眼族”,有清肝明目功效。然而问题来了,有些人喝了之后便有频频胃痛反应。
医生说,无论哪种菊花,性质都偏寒,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和脾胃虚寒脆弱的人一定要慎喝。
中医学教授解疑惑
花草茶本无害,只是你不适合。
本是想喝花草茶养生,结果养生不成反致病,所以这花草茶是喝不得吗?并不是,中医药学院教授说,超市和药房里卖的花草茶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的关键在于适不适合你吃,以及你用得恰不恰当。
“周易讲天时地利人和。从中医角度来说,就是三因:因时指时间和季节,因地指不同地区的特点,因人指人的体质,”教授说,“比如夏季进补冬季清火,比如湿热重的人猛吃*芪会上火,比如微胖人士吃枸杞、大枣、蜂蜜会越吃越胖,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有害,而是你没用合适。”
在洪教授看来,很多花草茶虽然是“药食同源”,但还是具有药用价值的。既然是药,就要对症。如果不对症,不仅没效果,长期饮用还极有可能出现反效果。“和其他中药一样,不同的花草茶有不同的适应人群,选用需谨慎。除非你对自己的体质非常了解,也懂得中医性、味、功效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,否则在决定长期饮用前,最好能找医生咨询。”而对于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花草茶配方,洪教授也表示不可轻信,即使是身边朋友用过的配方也不能照搬。
营养师支招花草茶正确打开方式
切莫将花草茶当补品喝
那么,超市和药房里花草茶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呢?花草茶究竟要怎样喝比较好呢?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陈培毅说,花草茶绝不是补品,并非人人皆宜。如果一定要喝,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,才能喝得相对安全有效。
1、查药食同源表,对症引用
国家发布的《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》中,将中药饮片分成三类:第一类是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,第二类是作为保健食品的物品,第三类是保健食品禁用的物品。选用花草茶,在充分了解自己体质的情况下,尽量选择第一类“药食同源”中的花草茶进行饮用。
2、尽量单方,不要复方
不同的花草茶有不同的属性,性寒凉、性温热、性平。不同体质的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选择。热性体质的人,宜选用性寒凉的花草,而虚寒体质的人则适用性温的花草,性平的花草则大多数人可选用。
既然每一种花草茶都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,这些不同的性味很有可能相克,所以在选用过程中,尽量选择单方饮用,不要随便混合喝。非要搭配,最好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的饮用。
3、是药三分*,适量饮用
俗话说是药三分*,花草茶偶尔喝喝无妨,但几乎所有的花草茶,都不能长期大量随意饮用。比如很多女生喜欢喝的酸梅汤,看似无害,但喝多了亏气。所以,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,适量饮用。
附《中国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的种类目录表》
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(按拼音顺序排列)
B八角茴香、白芷、白果、白扁豆、白扁豆花、百合、薄荷
C赤小豆
D丁香、刀豆、代代花、淡竹叶、淡豆豉
E阿胶
F佛手、茯苓、蜂蜜、榧子、蝮蛇、覆盆子
G甘草、枸杞子、高良姜、葛根
H花椒、荷叶、*芥子、*精、黑芝麻、黑胡椒、槐米、槐花、藿香
J决明子、鸡内金、金银花、姜(生姜、干姜)、桔红、桔梗、菊花、菊苣、橘皮
K昆布
L龙眼肉(桂圆)、罗汉果、莱菔子、莲子
M马齿苋、木瓜、火麻仁、牡蛎、麦芽
P胖大海、蒲公英
Q芡实、青果
R肉豆蔻、肉桂
S山药、山楂、沙棘、砂仁、桑叶、桑椹、酸枣仁
T桃仁
W乌梢蛇、乌梅
X小茴香、小蓟、杏仁(甜、苦)、香橼、香薷、鲜白茅根、鲜芦根、薤白
Y玉竹、余甘子、郁李仁、鱼腥草、益智仁、薏苡仁
Z枣(大枣、酸枣、黑枣)、枳椇子、栀子、紫苏、紫苏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