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。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。
立秋,也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;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立秋还在暑热时段,尚未出暑,秋季第二个节气(处暑)才出暑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
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。立秋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“立秋”这一天民间素有“贴秋膘”、“啃秋”、“吃饺子”等食俗。在一些地方则有自己独特的风俗,如东北的“抢秋膘”,山东的吃“渣”,而在广东地区,立秋的小吃别具风情。老岭南人讲究“秋风起,食腊味”,鲜亮浓香的腊肉挂满了市场。梅州人会打糍粑、吃糍粑。还有汕尾地区用蔬菜瓜果炒成的菜茶,与亲朋好友齐聚喝一杯,消暑又营养。
立秋对身体的影响
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,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,此后湿气逐渐减弱,之前让人难以忍受的“桑拿天”逐渐减少,此时人易倦怠、乏力,老年人在此时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。立秋后气温仍会很高,暑气一时难消,适宜一些致泻病原微生物的生长,是细菌性痢疾、大肠杄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。
进入秋季后,天气渐凉,气候干燥,易伤津液,常见口干,鼻干,咽部不适感、异物感、干燥感、灼烧感、刺痛感、咽痒,咳嗽,心烦身热,皮肤干燥,大便干结,烦躁等一系列症状。秋内应于肺,肺在志为悲(忧),悲忧易伤肺,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生悲忧之情绪,对于情志病会反复或加重。
另外,由于立秋后天气凉爽,人的食欲也会逐渐增加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糖尿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和加重。
立秋的养生原则
中医有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说法,到了秋季,秋季主燥,从阴阳来论,秋季为从温到凉,人体的阳气,也有个渐变的过程,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内环境变化,立秋时节的养生,主要是润燥养阴,清暑化湿,宁静安神。
起居: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。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。立秋后,因昼夜温差加大,要注意对阳气的收与藏。随时增添衣物,以防感寒发病。
运动:进入秋季,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,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。运动要注意以静为主,不宜做过多剧烈的、发汗的运动,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比较静的锻炼。如跑步、爬山、骑自行车等能增强血液循环,改善心肺功能;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,减轻脑动脉硬化,使大脑能正常工作。老年人可打打太极、跳跳舞、散散步等都是十分可取的运动方式。
饮食:清淡易消化,保证膳食的平衡,少食生冷寒凉,少吃辛辣油腻食物,多食熟、温、软、易消化食物,多蒸、煮、炖、焖,忌油炸、烧烤、煎等烹调方式。多吃清热、利湿、健脾的食物,以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,如可适度吃点芡实、山药等健康和胃的食物。饮食上需少吃油腻厚味之物。注意卫生,不要盲目进补。
精神:要做到内心宁静,神志安宁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也应主动予以排解,以避肃杀之气,同时还应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饮水:每天足量饮水。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ml,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人群要有相应的调整。一是为了补充夏季机体丢失的水分;二是可以防秋燥,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,多表现为皮肤干燥,口唇干裂,咳嗽等。
推荐养生食疗
山药莲子百合老鸭汤
(3-4人份)
莲子30克、百合30克、新鲜山药克、薏苡仁30克、赤小豆30克、老鸭1只、瘦肉克、陈皮1瓣、生姜3片。
先将所有材料洗净,老鸭宰杀干净、斩块、焯水,新鲜山药滚到切块;汤锅中放入所有材料加入适量清水,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1小时,食用前调味即可。
清热利湿,健脾养胃,益气安神。
淮杞蜜枣煲瘦肉
瘦肉克、淮山片15克、枸杞10g、蜜枣2颗、小葱1根、姜1小块。
瘦肉洗净切成短粗条状、锅中烧水,水开后放入瘦肉,焯烫至瘦肉变色,捞出瘦肉用清水冲去浮沫。姜去皮切片、葱切段、淮山片洗净、枸杞洗净;将瘦肉放入汤煲,加入淮山片、蜜枣、葱段、姜片、足量水(毫升左右),中火滚开后转小火煲二个半小时左右,放入枸杞继续煲半小时,出锅前加少许盐调味。
健脾补虚,养心润燥。
罗汉果陈皮雪梨汤
(2-3人份)
罗汉果1个、雪梨2个、陈皮10g、冰糖适量(血糖高者去掉)。
材料洗净,罗汉果去壳留肉,雪梨切小块,与陈皮放入锅中煮30分钟,熄火3分钟,加入罗汉果浸泡5分钟,调入适量冰糖放温即可食用。
理气醒神,清热润肺。
责任编辑:李镓洧
校对编辑:叶美琪
初审:*梅
审核:王剑
审定发布:范琳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