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,季节与气候密切相关,春季多温,夏季多热,长夏多湿,秋季多燥,冬季多寒。秋季燥气当令,故有“秋燥”之说。
“人与天地相应”,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;燥邪为患,必然伤耗人体津液,于是呈现一派燥象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鼻干唇干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燥甚或皲裂。一般以中秋为界,秋燥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别,早秋为温燥,晚秋为凉燥。温燥伤人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少痰、咽干鼻燥、口渴头痛、无汗发热等。凉燥伤人的主要症状是咳嗽痰稀、咽干唇燥、鼻塞不通、无汗、恶寒、头痛以及轻微发热等。
针对秋燥,必须防燥护阴。中医讲究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养阴宜多吃一些滋润多汁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浆、豆腐、芝麻、糯米、绿豆、蜂蜜、甘蔗、萝卜、番茄、银耳、甲鱼、鸭肉等。同时要少食辛辣食物,如辣椒、胡椒、生姜、大葱、洋葱、白酒等燥热食品。
也可在医生指导下:
服用一些滋阴润肺的中药,如沙参、西洋参、百合、山药、杏仁、石斛、玉竹、莲子、川贝、罗汉果、麦冬、天冬等。另外,平时多饮开水或淡茶,多喝粥,这些皆有助于养阴防燥。
(版权说明: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所用仅为分享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)。老中医养生道我们愿意分享,分享您需要的有用的、客观的健康养生文章。
我们愿意提供,提供您适合的天然的、放心的健康养生产品。
老中医养生道,您健康路上的一个平凡铺路工。
点分享
点点赞
点在看
购买产品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