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家要仔细分拣,小果和大果一定要分开。”深冬时节,走进黔南州独山县上司镇仁等村罗汉果基地仓储中心,卢德鹏正在指挥大家分拣罗汉果,他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,绿油油的罗汉果散发出香甜的气味,溢满整个仓储中心。
卢德鹏是仁等村人,此前一直在县城开广告公司,今年听说村里要大力发展罗汉果种植,于是他回到村里流转了亩土地开始种植罗汉果。
“了解过这个产业,前景还是很不错的。” 卢德鹏介绍,罗汉果被人们誉为“神仙果”,为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名贵中药材,其所含罗汉果甜苷比蔗糖甜倍,不产生热量,是蔗糖的最佳替代品,广泛应用于食品、药品、饮料和保健品中,是糖尿病、肥胖和高血压患者的理想糖替代品。近年来,罗汉果需求量逐年增加,市场缺口较大。
“目前,我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0多万元。”卢德鹏算了一下账,按照今年的行情,一亩地的纯利润最低也有多元,效益相当好。
“明年,我打算将种植面积发展到多亩。”对罗汉果产业发展,卢德鹏信心十足。
其实,在独山县,小小罗汉果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“致富果”。
独山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区域,昼夜温差大,是罗汉果的适宜生长区,且黔桂铁路、兰海高速贯穿全境,通村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,交通也十分便利。
经过充分调研后,独山县将罗汉果列入重点产业规划,成立罗汉果产业工作专班,推进罗汉果产业发展。
年,独山县麻尾镇南门村先行引入罗汉果试种,随着试种效益日趋突显,全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。如今,已形成以麻尾镇为中心,辐射上司、百泉、基长、玉水、下司等镇的种植模式。
今年,全县罗汉果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,其中麻尾镇亩、上司镇0亩、百泉镇亩、基长镇亩、玉水镇亩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;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
下一步,独山县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,稳步扩大产业规模,以麻尾镇、上司镇为核心,依托百泉、基长等大镇资源优势,“十四五”期间,罗汉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.5万亩,并借助外来客商、种植大户技术力量,每年打造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3个以上,带动户以上农户参与罗汉果产业发展。
同时,在种植规模稳步扩大的基础上,积极引进或培育罗汉果粗加工、精深加工企业,延伸产业链,实现加工增值增效,推进产业稳步健康发展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毕文君
编辑安通
二审杨韬
三审刘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