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教寺院游览或者参加佛事,稍微留心观察,就会发现“卍”字符号几乎随处可见。诸佛的胸前有,庙宇的墙壁上也有。那么,这个符号该怎么念,它有何含义,又为什么会成为佛法的象征?了解近代史的人可能也会发现,纳粹的旗帜上也有一个“卐”字,它们有何区别呢?本文我们就将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“卍”字在佛教中读作“wàn”,梵语作svástika,它象征着吉祥如意,因为形状让人联想到层层堆叠,旋转不定的云朵,所以也被称作吉祥海云、吉祥喜旋。卍字并非佛教独创,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遗迹中,也不乏“卍”字的影子,譬如在中国,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,就有“卍”字符号。鉴于卍字在各地的广泛分布,有学者曾经提出,这个符号或许与古文明的太阳崇拜有关。
在古印度,“卍”字本非文字,古印度人认为它是统治万国的“转轮圣王”才会具有的瑞相,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胸前也有这个标记。那么“卍”字是如何成为佛法,乃至整个佛教的象征的呢?这就要从多部经文的记述讲起。
首先,被认为是最“原汁原味”的佛教经典《阿含经》中说,“卍”乃是佛陀三十二大人相中的第十六种,位于佛的胸前。实际上,卍字并非只出现在佛的身上,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前,胸臆间就显现卍字庄严相,阿难尊者也具足三十相,仅比佛陀少了两相。至于为何大迦叶尊者带领五百罗汉集结时,将阿难尊者排除在外,认为他连罗汉果都未证得,那就是另外一段典故了,在此不做赘述。
除了《阿含经》,其他经论中也有对“卍”字的讲述,《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》中说是佛陀有八十种好相,卍为最后一种,位于胸前。《方广大庄严经卷三》中说释迦牟尼佛的头发也有五个卍字相。
“卍”字的读音与含义分开,被当作文字使用,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。最初佛教传入汉地,鸠摩罗什法师等人将它翻译为“德”,但因为历代译经家们对符号的翻译不一,读音始终未能达成一致。直到武则天以皇帝的权威,钦定“卍”字读音为“万”,取吉祥万德之所集的含义,这段悬案才告一段落。近代史中的纳粹“卐”字旗,其旋转方向为右旋,而且是立在旗帜的中央,并非横写的“卍”字,所代表的含义与佛门中的“卍”也完全不同,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总而言之,“卍”字象征佛法,是用它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穷。很多善信也将其视作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也就是整个星系的旋臂,它向十方无穷延伸,无休无止地救拔十方无量众生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更多佛经解读、佛门典故,请